•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师风采 > 齐鲁名校长 >
  • 齐鲁名校长——卢法斌
    发布时间:2018-03-21 16:15          作者:admin          来源:齐鲁名师网         阅读:

    blob.png

    卢法斌,1965年生,中共党员,教育学硕士,中学高级教师,莱芜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党代表,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历任莱城区教研室副主任、凤城高中副校长、莱芜二中校长,现任凤城高中党总支书记、校长。曾荣获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先后被评为莱芜市优秀共产党员、莱芜市“十佳校长”、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与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学”,其关注的核心是“人”的问题,旨在解决什么是理想的人、人的价值是什么、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实现自我等问题。由此形成了一套经由道德修养培养理想人格,进而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理论学说,即所谓修身成德之学。

    历数传统文化中修身成德思想,其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分别是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

    一、主张“仁民爱物”,倡导爱人如己、心怀天下和奉献社会

    在传统文化中,“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成仁”是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最高美德。“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它虽以血缘之爱为基础,但最终要实现爱一切人甚至推广到爱一切物,体现了一种博大胸怀和崇高的责任担当意识,即所谓“仁民爱物”。“仁民”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方面,主张以忠恕之道作为行仁之方,“己欲立人而立,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一种爱人如己的利他精神和平等意识;“爱物”主要体现在与自然万物的相处上,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相通,要爱一切物,与万物和谐共存。只有爱一切人和物,才能体现宇宙人生的真实状态——太和之境(即最高的和谐)。仁民爱物,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一种宇宙情怀和极高的价值追求。它所以要实现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身与他人及世界万物各尽其性的一体合一的和谐境界,就自身与他人而言,是各尽其性,和而不同,蕴含着极强的包容精神;就自身与万物而言,是物我平等,天人合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仁民爱物和心怀天下的意识支配下,会产生强烈的完善自我和奉献自我的动力,从而形成自强不息的精神(生生之谓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和责任担当意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精神对个体理想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二、主张“孝亲爱国”,注重激发个体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在深刻影响传统文化精神、塑造中国人的道德品格方面,“孝”是“仁”之后最重要的一个道德范畴。

    在传统社会,孝的精神和孝道教育适应了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对于维持家庭和睦与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由孝而形成的重视家庭的观念和热爱乡土的民族情怀也成为中国乃至东亚社会最显著的特色。

    在当前的学生品德教育中推崇孝亲爱国,是培养年青一代有爱心、会感恩、负责任,以及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等积极情感和行为的有效途径。

    三、主张“重义轻利”,倡导明辨是非、见利思义和见义勇为

    传统文化中,把义规定为行为之所宜、之所当然,以“为义”“行义”为价值的评价标准,并将义与利对举,注重“以利之辨”,不断强化超越私利而维护公义的精神维度,并以此作为实现理想人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方式。这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浩然正气的义士君之,他们明辨是非、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精神,为维护社会正义和伦理道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精神传统,对于培育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公正”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帮助。——P118-119

    四、主张“诚信自律’,倡导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和自省自律

    “信”与“诚”体现了诚实不欺、恪守信用的诚信精神,以及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克制以落实诚信的道德修养方式。

    五、主张“礼敬谦和”,倡导谦恭礼让、举止文明和遵守规范

    在传统社会,中国文化被称之为礼乐文化,中国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于外代表了一整套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在内蕴含了尊敬、节制、谦让、和谐的精神。儒家强调仁与礼的结合,努力实现内在的道德情感和外在行为规范相统一,以此为修身成德和实现完美人格的途径。这对于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保障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